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20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大力提升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创新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为基本立足点,以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强大引擎,以服务企业生产和服务百姓生活为根本目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加快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新兴服务行业跨界融合,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构建以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大众化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的能力逐步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加快涌现,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重点项目投资850亿元,企业达到55万户左右,就业达到600万人以上,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增长9%左右,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增加值占比达到75%。
到2021年,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重点项目投资940亿元,企业达到62万户左右,就业达到630万人以上,增加值达到9600亿元,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增加值占比达到76.5%。
到2022年,服务业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效能与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适应,服务业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项目投资突破1000亿元,企业达到70万户左右,就业达到660万人以上,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增加值占比达到78%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进程,着力推动业态、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实“三增一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高品质开发山地旅游业态,高标准优化山地旅游服务,高水平完善山地旅游设施,着力打造“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等公共旅游品牌,高质量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大力推动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文旅企业建设,着力提升旅游业智慧化水平。强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打造贵州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全面提升贵州旅游商品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实施“六心”满意旅游行动,全力营造满意旅游环境,持续扩大贵州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2年,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左右,重点项目投资468亿元,企业达到5万户,就业人数达到85万人,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旅游企业达到70家以上。(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二)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力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大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百企引领”行动,加快构建以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平台经济等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深化数据聚通用,持续完善“一云一网一平台”,高质量建设数字政府。以大数据与旅游、物流、医疗、教育等产业融合为重点,全力推进“万企融合”,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大数据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数字经济增长12%左右,重点项目投资111亿元,企业达到5万户,就业人数达到9万人,大数据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水平指数达到45。(牵头单位:省大数据局)
(三)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统筹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以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运动、健康宣教、健康旅游、健康食药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高位嫁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医学救援等配套、关联服务产业,加速形成全产业融合、全区域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大健康产业链,努力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到2022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80亿元,企业达到11万户,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四)现代金融创新发展工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加大引金入黔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建立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大力推进“险资入黔”,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平衡高效、安全稳健、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36亿元,企业达到1万户,就业人数达到9.5万人,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企业增至70家。(牵头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五)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工程。以打造西部物流枢纽为目标,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快推动物流大通道、枢纽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建设,着力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稳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断提升物流效率,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到2022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60亿元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3.5%左右,物流企业信息化率达到90%以上,重点项目投资112亿元,企业达到2.7万户,其中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到80户,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六)现代商贸创新发展工程。以促进便利化消费为核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联动的城市消费商圈。推动新零售示范城市建设,支持贵阳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住宿业品牌整合、资源整合,开展“全省住宿业100强”典型示范创建活动,推广黔菜美食地图和经典套餐。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社区电商、农村电商,推进一体化运营体系建设,促进消费升级。到2022年,现代商贸业增加值达到205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160亿元,企业达到38万户,就业人数达到415万人,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服务进出口额增长15%左右。(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七)科技研发创新发展工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新孵化等服务,着力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综合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科技研发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研发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到2022年,科技研发业增加值达到29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9亿元,企业达到3.8万户,就业人数达到8.5万人。(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大招商助推大发展”计划,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集中打造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不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多彩贵州”品牌,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助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到2022年,力争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5万个左右、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以上,总资产规模达到8000亿元以上,就业人数达到36万人以上,重点项目投资18亿元。(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
(九)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统一开放、平等参与、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加快打造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品牌,构建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完善标准化体系。到2022年,建成30个健康养老小镇、15个养老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投资39亿元,企业达到0.13万户,就业人数达到1.2万人,招商引资规模突破200亿元,打造100个县级以上示范性养老机构。(牵头单位:省民政厅)
(十)会展服务创新发展工程。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集聚化、产业化导向,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知名品牌为基础,以贵阳市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引进一批国际性知名展览项目、一批国际性知名会议(论坛),打造多层次、多样化会展品牌。加快新建一批会展场馆、星级酒店,培植一批优质市场主体,不断提升会展服务能力。到2022年,全省会展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760亿元,企业达到2万户,就业人数达到22万人,全省会展业市场化率达90%,专业化率达70%。(牵头单位:省贸促会〔省博览局〕)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准入限制。对充分竞争、有限竞争、自然垄断和特定领域行业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准入限制,大幅减少有限竞争性服务业准入限制,有序放开自然垄断领域竞争性业务准入限制,严格限定特定领域服务业准入限制范围。
(二)优化政务环境。深化服务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批程序,全面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大幅放宽对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比、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经营范围等要求,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维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三)创新监管方式。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依托全省信用平台,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体系。推进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精简整合强制性标准,优化强制性标准底线。积极发挥协会、商会在标准制订、资质评价、行业统计、自律约束等方面的作用。健全服务业重大风险防控机制,严防服务业领域系统性风险。
(四)加大财税支持。落实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及配套措施,确保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视财力增长情况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安排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各类政府性基金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融资支持。
(五)培育骨干企业。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产业大招商。每年遴选出30户左右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从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给予每户50—100万元奖励。支持企业上规入统,对新入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每户给予5万元补助。
(六)增强要素保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和市场价格依法平等使用和交易建设用地使用权。支持金融机构探索符合服务业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服务业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统筹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督促指导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市(州)、县(市、区、特区)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创新发展组织领导机制。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牵头单位要抓好专项行动方案落细落实。各责任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积极配合牵头单位推进相关工作。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围绕具体工作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要牵头会同省直目标办等部门定期对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推进情况进行督促调度。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实施中典型案例的挖掘,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宣传服务业发展的新进展、新举措、新成效,营造全社会合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的良好氛围。
附件: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
附件
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谌贻琴 省委副书记、省长
常务副组长:李再勇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副 组 长:卢雍政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王世杰 副省长
谭 炯 副省长
胡忠雄 副省长
成 员:张 平 省政府秘书长
李作勋 省政府副秘书长
潘大福 省政府副秘书长
吕劲松 省政府副秘书长
邹 康 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 焱 省政府副秘书长
徐 静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陈少波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邹联克 省教育厅厅长
廖 飞 省科技厅厅长
何 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温贵钦 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
彭 旻 省民政厅厅长
孙学雷 省司法厅厅长
晏婉萍 省财政厅厅长
潘 荣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周 文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
杨同光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周宏文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
邵 勋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杨昌鹏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季 泓 省商务厅厅长
张玉广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李奇勇 省卫生健康委主任
王 勇 省国资委主任
阳向东 省市场监管局局长
丁雄军 省能源局局长
耿 杰 省广电局局长
吴 涛 省体育局局长
肖云慧 省统计局局长
马宁宇 省大数据局局长
麻绍敏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
张美钧 省林业局局长
马 雷 省投资促进局局长
张汉林 省贸促会(省博览局)会长(局长)
钟油子 省税务局局长
尚凯莺 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陈向东 省邮政管理局局长
张瑞怀 人行贵阳中心支行行长
李华涛 贵州银保监局局长
凌 峰 贵州证监局局长
沈 扬 贵阳海关关长
程军虎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总队长
王青山 民航贵州监管局局长
刘 强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协调解决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促进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陈少波兼任办公室主任,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牵头单位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主要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督促检查服务业创新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
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刻制印章,因工作需要印发文件,由省发展改革委代章。